“梅绘画之第一人”–曾德甫
~

曾德甫 ,男,汉族,重庆璧山人,民盟盟员,江苏正则艺专和北碚健生艺专毕业。历任璧山师范学校、永川第3中学美术教员,永川县电影院美术宣传干部、副经理,永川县政协常委、文体工作组长、管理科长,永川县人民代表,永川地区科普美协副主席,永川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永川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永川书画院副院长,永川市文联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重庆国画院特约画师,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吕凤子学术研究会顾问,永川区文联顾问,永川区美协名誉主席,永川诗词学会顾问。1992年被聘任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有《曾德甫书画作品集》、《老甫书画》等。

曾德甫1924年秋出生于璧山县正兴乡(今正兴镇),家境贫寒,父亲先在酿酒作坊记帐,后去重庆南岸当学徒做皮鞋,全家迁往重庆。父亲早逝后,母亲外出帮佣。曾德甫早早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十二岁即到餐厅当学徒挣钱糊口。1939年日寇对重庆实施“5· 3”、“5·4”大轰炸,他携母逃回璧山老家。

曾德甫求学道路艰难,在姑妈的支援下,勉力上完小学和初中,其间有三次曾因学费困难辍学谋生。20世纪40年代,私立江苏正则艺专西迁重庆璧山,1945年曾德甫考入该校,师从著名画家吕凤子谢孝思苏葆桢等前辈,从此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吕凤子先生是正则艺专创建人,一生文人本色,不事功名权贵,其平生口头禅是“艺术制作即是人生制作”,这对曾德甫一生影响甚巨。抗战胜利后,正则艺专迁回江苏丹阳,曾德甫转入私立健生艺专(北碚),以半工半读的身份就读,直至解放。

1952年2月曾德甫参加工作,任璧山县城关小学和璧山师范学校美术教员,1954年调任璧山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员,1956年复回璧山师范学校,1957年调永川三中工作,1960年由于“革命的需要”,调永川电影院作美术宣传干部。1982年在永川县政协任驻会常委,1986年退休。

1972年,曾德甫复拾童趣,重操旧业,潜心于中国花鸟画的研究。其后收益颇丰,尤其是画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生涩苍辣,坚韧凝练”,独创了“倒卷枝”的笔法,为他家所未见。1997年他在日本举办个人美展,被日本防长新闻誉为“梅绘画之第一人者”。在川、渝两地书画界,有“曾梅花”雅号之誉。出版有《曾德甫书画作品选》行世,书中精选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他“深研究传统而不拘泥于师传,中西兼融而不失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品格”,竭力摆脱陈法,张扬个性,融入了自己的命运和精神体验。2000年他赴京举办联展。曾德甫的梅花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专家杨仁凯在人民大会堂中曾评他比关山月还得好。他们素未平生,由此可证其书画造诣之深。曾德甫在西欧巡回展览,又受日本邀请去开个展,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为之题词。2001年朱镕基总理、外事部主任王海容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留影纪念,以画梅花享誉世界。

除绘画外,曾德甫的题画诗多自出机杼。他极崇原创,决不因袭他人。其书法则承传“碑”的沉雄刚健,又渗透了金石的刀味。

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展出和在报刊发表,并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擅长写意花鸟画,尤喜画梅。所作梅花在当代画坛独具一格。《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有专文介绍:深研传统而不拘泥于师傅,中西兼容而不失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品格;紧扣时代脉搏,尊重当代观众,作品力求清新雅致而又富有时代气息。

最后的南侨机工–蒋印生
~

蒋印生

1927年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

2022年逝世与重庆市永川区

1927年  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祖籍广东

1939年  12岁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

1946年  进入贵阳国民党部队辎汽七团一连任驾驶员

1949年  部队军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五团

1958年,转业到永川的汽车25队任驾驶员

1979年,实现多年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重庆永川区侨联,担任第一任侨联主席

 

荣誉

2015年,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特级驾驶员

在部队期间他曾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万里行车安全奖章,被西藏军区授予在“八一”军旗下照相

 

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抗战爆发后,1938年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我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但大型货运汽车驾驶、维修人员十分匮乏。“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得知后,于1939年2月发布《南侨总会6号通告》,并在报上刊登广告,号召机工回国服务。

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南侨机工们带着跳板遇到险路随时铺设,让车轮凌空开过。除此之外,这里蚊虫肆虐、疟疾等疾病高发,而最大的危险是来自日军飞机成群结队地狂轰滥炸。蒋印生回忆说,有一次,一架日军飞机向他们驾驶的车俯冲下来,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有的驾驶员牺牲了,遗体只能匆匆埋在杂草丛生的公路边,连块墓碑也没有。

从1939年到1942年,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汽车15000多辆,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民用物资。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的生命,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南侨机工牺牲。

英雄不语,功勋永存。南侨机工,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休戚与共、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东琴 – 名人脉络
~

中文名:郑东琴

户 籍:永川县

生 于:1882年10月

逝 于:1965年7月

人物生平:
郑东琴,名贤书,永川县人。生于光绪八年(1882)十月,病逝于1965年7月5日,终年83岁。

郑东琴曾就读于永川达用学堂,今永川中学(桂山书院),公费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曾任合川、涪陵、岳池、广安、南充、巴县等县知事。

民国15年8月,民生公司正式开业,民生轮行驶渝合线,营业兴旺,不久,时序进入冬季,江水枯落,即将停航。卢作孚找东琴商量,决定增辟渝涪线。东琴任过涪陵县知事,颇有人缘,他出面,涪陵人士即给予大力支持。民国19年,民生公司召开第五届股东大会,东琴被选为董事长(直至解放),民生公司资产已达35万元,民生公司在掌握了川江上游的航运后,又向长江中下游逐步扩展。
重庆解放,东琴代表重庆市工商业,欢迎解放军入城,邓小平、刘伯承、吴玉章特邀东琴出席,他将全部黄金、美钞交国家,支持建设。东琴以民革、民建成员双重身份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外,还兼任重庆工商联常委,四川省重庆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直至逝世。

现安葬于重庆市永川区白塔陵园。

涂铭旌 – 名人脉络
~

中文名:涂铭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市

1928年11月15日——2019年1月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学院

主要成就:

1952年9月-1958年9月,涂铭旌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讲师。

1953年-1955年,涂铭旌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系学习。

1954年8月,涂铭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涂铭旌在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研究生毕业。

1958年10月-1978年12月,涂铭旌担任西安大学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

1979年1月-1982年12月,涂铭旌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副所长。

1983年,涂铭旌赴德国卡尔斯鲁厄材料科学研究所访问研究。

1984年2月-1988年7月,涂铭旌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所长、材料系主任。

1988年8月,涂铭旌调至成都科技大学,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1991年,涂铭旌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1994年-1998年,涂铭旌任四川联合大学教授(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组建的四川联合大学)

1995年,涂铭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涂铭旌被聘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99年,涂铭旌任四川大学教授和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所长。

2004年4月,涂铭旌受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同年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2008年11月,涂铭旌正式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学校发展战略顾问。

2009年1月,涂铭旌创建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2011年3月,涂铭旌被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名誉院长。

2013年5月,由涂铭旌倡导并推动的重庆光电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重庆文理学院成立。

涂铭旌院士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于2019年1月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0岁。他先后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工作。80岁时,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推进该校材料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涂铭旌院士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及其元器件研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固溶体粉及其新型硬质材料与应用”以及“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等领域的研究中成绩卓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学术论著
截止2019年1月,涂铭旌编写并出版了《钢的热处理》、《机械零件失效分析与预防》、《材料创造发明学》、《科技竞争谋略36法》、《辩证思维与科技谋略》五本专著;与合作者联合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近百篇被SCI和EI收录。